2012-01-04 00:57 中國時報 【汪宜儒/專訪】
 

     電影導演王育麟在《父後七日》中以誇大詼諧手法,生動描繪台灣傳統喪葬習俗與小人物生命樣貌;這次在新作《龍飛鳳舞》中不改其志,從一個傳統歌仔戲班的故事說起,在生猛的俚俗笑語、繽紛冶艷畫面下,透出了台灣草根的生命力與庶民的誠懇可愛。

     「本質上,我就喜歡華麗熱鬧、花花綠綠的樣子。」王育麟的舉止隨性自在,眉頭卻總夾著嚴肅,每當要說話,他總先沉默個幾秒,若以卡通式的想像去透視他的腦子,應該可以看到很多齒輪正喀拉喀拉地快速轉動。四十七歲的王育麟畢業自台大森林系、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影系,以紀錄片起家,作品有《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》、《林江邁的故事》、《台灣軍人》及劇情片《我要我的a片》、《父後七日》。

     《龍飛鳳舞》拍攝期約兩個多月,但前置作業與田野調查,如讀文獻、走訪各地觀賞歌仔戲演出等,花了王育麟近一年的時間。這一部以歌仔戲班為題的作品,靈感是從《父後七日》中一場道士搖鈴、舉紙馬,替往生者做功德的「走赦馬」儀式開始。

     「那一天,飾演道士的吳朋奉拎著鈴,晃晃作響在場中繞圈,場的一邊是電子琴,一邊是鑼鼓,這畫面印象意外熟悉,讓我想到小時候看的歌仔戲:文武場各在一旁,中間有人演出。」

     《父後七日》對王育麟而言,召喚出一份對台灣土地人情、庶民活動以及草根力量的深切情感。他多次跑到野台戲演出現場,一邊看戲也一邊觀察觀眾。有一次,春美歌劇團在台北歸綏公園演出《乞丐養狀元》,劇情是很傳統的家庭倫理劇,講一個乞丐父親養出狀元兒的故事。「當主角為了乞討銀兩爬到台前,又演又唱好動人,台上台下哭成一片,那樣大家一同入戲的場面,力量太震撼太驚人。」

     《龍飛鳳舞》這部片子的一開始就是歌仔戲舞台被狂風暴雨掀翻,透過戲班生活的流浪刻苦,人情趣味,點出每個小人物的人生景況。像是斷腿不能上台演出的主角小生、意外懷孕的龍套演員、被老母趕出家門又與老婆感情不睦的武生、愛上已婚男人的苦旦。電影中也展現戲班的身段訓練,以及與廟方、黑道等各方來者斡旋交陪的狀況,還有後台演員準備不及、暫以歌舞秀串場的爆笑驚險,都是王育麟將真實戲班生活融入電影。

     「拍這樣的片,說是出自文化使命太噁心,但大家若不先對自己的文化有理解、不抓取自己文化作為創意養成來源,創作就不會有自己風格,只是抄襲借取他國的經驗。」他說:「雖然是一部熱鬧喜劇,但透過《龍飛鳳舞》讓我進一步認識了歌仔戲,希望更多人能一起認識這樣原生於台灣的戲曲。」

 
內容出處:中時電子報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龍飛鳳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